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说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能量,能认识到能量可以在两个物体间转移,并且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发生转化。
2.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认识能量的转移和转化,提高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探究,体会能量的转化,初步感受能量的守恒,提高学习物理、探究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不同的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难点】能够区分生活中不同能量间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演示实验:将纸团从空中抛出,最终落到地面。提出问题,纸团有哪些能量发生了变化?学生能够答出有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师进一步提问:不同的能量间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能量的转移
教师讲解生活中有很多的能量存在形式,比如光能、电能、化学能、机械能及核能。
多媒体展示用热水袋取暖、吊在滑轮上的两个小球运动和发电站输电的图片。提出问题,图片中有哪些能量?他们有什么变化?学生思考后能答出:图一热水的内能减少,手的内能增加;图二中下落小球机械能减少,上升小球的机械能增加;图三中电能从电站到达用户,在转移。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能量可以在两个物体间转移。并提问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打台球时台球能量的转移等。
2.能量的转化
教师讲解生活中不仅存在能量在物体间转移的情况,而且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多媒体展示电池充放电、电风扇工作以及电热炉工作的视频。
组织学生前后四人一组,小组讨论,思考图片中各个场景中的能量有什么变化?学生学生小组讨论能够答出:电池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放电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风扇的工作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热炉工作是把电能转化为内能。
教师提问,生活中能量转移的例子有哪些?学生能够答出有电动机提升重物、人走路等过程。
教师最后总结,生活中的能量可以在不同物体间发生转移,也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巩固提高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核电站工作流程示意图。向学生提问铀核裂变会释放出核能,之后的能量有如何的变化?
学生结合之前所学能够答出:核能先转化为蒸汽的内能,之后转化为涡轮机的机械能,最后转化为电能。
(四)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提问学生总结。
2.作业:找出生活中不同能量转移和转化的例子,并思考这些能量在转移转化的过程中,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四、板书设计
《能量的转化》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二、能量的总量是守恒的,为什么还要节约能源?
【参考答案】
自然界中有的能量便于利用,有的能量不便于利用。在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中会存在能量耗散,比如:流动的水带动水磨做功,由于磨盘之间的摩擦、磨盘和粮食之间的摩擦与挤压,使磨盘、粮食的温度升高,水流的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这些内能耗散到周围的环境中。我们没有办法把这些流散的内能重新收集起来加以利用。
在能源利用过程中,就整个自然界而言,能量在数量上并没有减少,但在可利用的品质上降低了,甚至于不能利用,所以要节约能源。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三、为什么采用学生总结的方式?
【参考答案】
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体系及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课程内容的重难点,加深理解,加强记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也可以是教师知道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四、如何防止你的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闲聊或跑题?
【参考答案】
首先在讨论前我会规定好讨论的话题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有事可做并明确讨论的方向,其次讨论过程中我会走到学生中去观察学生讨论的情况,看学生讨论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以及学生讨论的方向是不是正确的;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学生回答之前的提问,并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夸奖,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总之在讨论的前中后我都会不遗余力的采取措施防止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闲聊或跑题,因此我相信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在讨论的时候不会出现闲聊或者是跑题的情况。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各位老师。
本文标签:四川教师资格考试 面试教案 四川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物理《能量的转化》教案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jszg.sc.cn/)
《四川教师资格证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