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习题(十三)
一、辨析题(本大题共 4 题,每小题 8 分,共 32 分)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此观点错误。①教育具有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并不一定会促进发展。不合理的教育甚至可能产生阻碍作用。②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③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此观点正确。①间接经验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等。在学校中,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传授、自主地阅读等方法去“接受”知识。②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学生在学校中虽然也会进行相关活动,但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此观点错误。根据耶克斯-多徳森定律,动机强度和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学习效果最优,且不同任务难度的任务对应最佳动机水平不一致,任务越难,动机越低;任务越简单,动机越高。因此,题干说法是错误的。此观点错误。情绪和认知是可以相互影响的,比如认知过程是情绪过程的前提和基础,比如知之深则爱之切。同样情绪也会反作用于认知过程,比如耶克斯-多徳森定律,适当的情绪唤醒有利于认知活动。同时消极的情绪也会影响认知过程。因此题干说情绪和认知是互不影响关系是不对的。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既具有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又具有个体间的差异性。因此,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然要考虑学生的情况。建立在不同的教育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答: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原则的贯彻要求如下:(3)设置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其主要的思维特点:“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 岁),其主要的思维特点: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缺乏守恒性等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其主要的思维特点:去自我中心性、守恒、可逆性等等。(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其主要的思维特点:抽象逻辑思维、进行假设—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等等。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同时能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教师一方面可以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适度;另一方面可以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取合理手段疏导情绪。教师要妥善安排时间,加强身体锻炼,合理分配精力,科学安排工作。
《四川教师资格证网》免责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